——评〈金融时报〉的观察与解读
在美中贸易关系一度陷入僵局、全球市场普遍担忧脱钩失控的背景下,5月11日,中美双方意外达成一项为期90天的关税减让协议。《金融时报》以《“谁先眨眼?中美如何打破贸易僵局》为标题,披露了这场谈判背后的交锋以及彼此的“胜利叙事”。
根据《金融时报》披露,这场协议并未遵循常规的多边外交路径,而是始于三周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总部地下室的一场秘密会谈。中方财政部长兰佛安,在IMF会议间隙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进行了初步接触,最终促成贝森特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在日内瓦达成协议。
协议宣布,美方将对中国产品平均关税由145%降至30%,中方则将对美方商品从125%下调至10%左右,双方合计削减115个百分点关税,为期三个月,暂停新增贸易限制。
这项被称作“关税停火”的协议来得突然、谈得迅速,甚至出乎许多资深观察者意料。但这场谈判的关键,并不在于谁赢谁输的表面判断,而在于一个更耐人寻味的现象:为何特朗普与胡锡进,在协议公布后几乎同时高调宣称——我们赢了?
从密室接触到日内瓦协议:一场被痛感逼出的谈判
与其说这是一场外交设计,不如说这是一场经济现实强迫出来的紧急止血。
《金融时报》的报道详细还原了这场进程:会前,美方因关税过高而出现消费品供给紧张、通胀反弹风险;中方则承受出口收缩与就业压力。双方的“坚决表态”在现实冲击面前迅速软化,转而寻求一场“面子可保、架势可缓”的过渡性协议。
美国方面高达145%的惩罚性关税导致许多大型零售商难以补货,部分品类“货架空空”;而中国制造业面临大量订单流失、企业压价出货,出口链条不断失血。
这种双向痛感,为IMF地下的秘密接触提供了最真实的动力背景。
协议内容:不是结束,而是转场
根据协议,美国将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降至30%,而中国则将其对美商品关税调整为10%左右。这场“115个百分点的削减”并未完全抹去之前加征的关税壁垒:美方关税仍高达约40%,中方则维持在25%左右。这一安排虽然让市场暂时松了口气,却也清晰地传递出:这是有限的、阶段性的“缓和”,而非结构性的“妥协”。
文章指出,贝森特在协议后释放的信号并非一味乐观。他坦言:双方目前“不太可能达成广泛协议”,但需要先降温,再筹谋更长期安排。换言之,日内瓦协议的功能是“技术性止血”,目的是为后续空间赢得谈判时间。
谁先眨眼:不是态度的问题,而是承压极限的问题
文章特别提及,美中双方在协议达成后均试图将其包装为自身的“外交胜利”。
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他“策划了全面重启”;胡锡进则称之为“中国的伟大胜利”;中国社交媒体上更流传出“美国退缩了”的热门帖子。
“谁先眨眼?”的设问,其实背后潜藏的是另一层问题:谁先承认现实?
《金融时报》在报道中援引经济学家艾丽西亚·加西亚-埃雷罗的话称,“美国先退缩了”,“他们以为可以几乎无限地加征关税而不受影响,但事实并非如此”。美国市场比预期更快地显现出抗压极限,这加速了谈判节奏。
但中国并不比美国好受。根据Capital Economics估算,即使减税后,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仍高达40%,中国对美则维持在25%。这意味着所谓“缓和”,实为悬崖边的紧急刹车,而非坦途上的悠然转弯。
也正因如此,我们看到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宣布“这是一次全面重启”,而《环球时报》前总编胡锡进则在社交媒体称其为“中国的伟大胜利”。一场各自内部压力推动的务实妥协,被迅速包装为胜利象征。
而《金融时报》并未直接站队其中任何一方,而是通过援引专家观点指出:“这场贸易冲突并无真正的胜者”。克雷格·辛格尔顿、加西亚-埃雷罗等经济学家均表示,美国误判了自身承压能力,而中国则在制度困局中难以完全释放出口潜力。
可以说,这是一场“谁先眨眼”都不愿承认、但又都不得不做出调整的博弈。从结果来看,这更像是一次双输情境下的暂时止损,而非赢家通吃的胜利剧本。
芬太尼换关税?贸易谈判的“非经贸”转向
本轮谈判最有标志性的一环,是非经贸议题“芬太尼走私”被列入议程。
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透露,中方与美国家安全成员就打击芬太尼前体物质展开“深入和详细的讨论”,并表达了实质合作意愿。《金融时报》分析指出,这可能为中方争取解除特朗普保留的20%关税铺路,同时也使得中国商品重新接近其他出口国的竞争起跑线。
这一议题本身虽属安全事务,却以附加条件的方式与关税协定相连接。这种“用非经贸议题换取经贸缓解”的结构,是典型的“跨议题耦合策略”。它意味着中美关系已不再以贸易为单一通道展开,而是一种多层次结构博弈:安全问题、全球毒品议题、国内压力都被纳入了谈判资源的一部分。
对于中方而言,配合芬太尼监管,有可能换取去除剩余20%的关税压力;对美方而言,则可向国内展示对抗毒品危机的“多边成果”。
后90天:谈判窗口的压力重启
这场90天的协议被普遍视为“止痛片”,而非疗程。多家智库与市场机构指出,中国出口商可能在此期间集中出货,导致短期对美顺差再次激增,引发下一轮美国政治周期的贸易攻击。
而贝森特所提及的“采购协议”构想——即中方购买美方大宗商品、制成品以减少逆差——也不过是特朗普任期初的旧模板,曾被疫情所搅乱,如今是否能复制成功,仍待观察。
美国《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》中国问题专家斯科特·肯尼迪一句话或许道出了此轮协议的真实含义:“市场可以暂时松一口气,但我们远没有脱离险境。”
特朗普与胡锡进等中国网民,为何都在欢呼?
但答案或许并不在这些表态中。事实上,双方都有让步,彼此也都意识到,脱钩的代价远远高于对抗所能带来的收益。只是没人愿意挑明这一点——因为真正“赢”的,不是某一方的策略,而是是现实主义的选择。

